我对末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2009年至2021年间,我先后游访了北京的故宫、长春的伪满皇宫、沈阳的故宫及天津的静园,以深入了解满清王朝的兴衰起落。此外,在2018年至2019年间,我还探访了杭州、温州,甚至一路南下至江门的崖山和合川的钓鱼山城,专心寻找南宋皇室最后的余晖。如今,我有幸来到昆明,走到蔡锷将军在五华区建立的“明永历帝殉国处”碑前,我更倾向于称之为“永历碑”。对我来说,这块碑的象征意义无须再多解释,毕竟我曾作为《南明十五年》这本与南明历史相关的书籍的作者,见证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高铁自重庆至昆明,沿途景色如画,山水相间,起伏的地形让我想起了那些昔日大西军残余与满清对抗的战场,包括曲靖、贵州和昆明等地。刘文秀逐步进入重庆,李定国则纵横于黔贵,尽管永历年间曾经历过两次复国的高潮,却最终因内部争斗被困于云南,亦曾试图撤退至缅甸。
展开剩余66%从此,再也没有东晋和南宋的辉煌,只剩下南明的遗憾。当我看到永历碑时,忍不住小跑过去,碑立于路边,仿佛在呼唤我。
民国元年(1911年),滇军名将蔡锷因感怀时局,在自己遭遇挫折的地方树立了“永历碑”,那时距离1662年永历帝殉国已经过去了249年。五年后的1916年,年仅34岁的蔡锷因辛劳过度而去世,正值护国之路,令人唏嘘。这块薄薄的石碑在青翠的背景中稳立了111年。在那时,正值康熙元年,年仅八岁的皇帝恐怕更多地是遵从权臣的决策。
而弑杀永历帝的吴三桂因其功绩被封为亲王,这一切发生在1662年。然而,老谋深算的平西王最终难逃“兔死狗烹”的铁律。面对清廷的削藩,1673年,他再次发动叛乱,只是“兴明讨虏”的口号已无人再信。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悲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直至1681年,吴三桂的叛乱终告失败,举家被诛,离永历帝遭弑杀不过19年。在那段日子里,他似乎只是在恐惧和忐忑中苟延残喘,如此可怜。
那支曾在李成梁与李如松父子领导下,经历壬辰倭乱与袁崇焕时期的关宁铁骑,最终在西南的土地上走向消亡。世事无常,在这个七月略显寒意的昆明清晨,我不禁唏嘘,历史的规律终归是宿命,谁都无法逃避。秦人或许在伤感中丧失了自我,而后人则应当学会哀悼并从中汲取教训。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