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记者 果君)人社部近日正式发布第七批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涵盖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室内环境治理员等新兴领域。新职业的蓬勃生长,对职业院校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前瞻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院校如何敏锐捕捉产业变革信号,科学设置新专业?如何破解资源瓶颈,确保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央广网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新专业的开设并不是盲目跟风”
近年来,教育部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每年组织开展新专业增补工作,2024年度《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补工作共增设40个新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增设数量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多的一次。
“新专业的开设并不是盲目跟风,需要秉持科学、审慎、负责任的态度,按照教育规律,基于多维度需求信号进行系统研判。”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张连绪教授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强调,首先要依据国家规划和政策,其次是满足区域产业升级需求,还要符合学生和家长对个人就业和发展前景的期盼等。“比如我们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要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转型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新专业,随着技术进步,许多传统岗位被替代,同时催生了许多新职业,我们要针对企业岗位的变化,设置新专业,调减老专业。同时,要分析近三年高考志愿热度、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需求调查来对专业进行调整。”张连绪介绍,学校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瞄准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领域,与华为、腾讯、美的等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专业,升级改造机械设计制造等传统专业,使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展开剩余78%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专业设置绝非闭门造车,精准锚定需求是起点。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左浩提出了更精细的“五维坐标”: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基础上,特别注重企业合作反馈、新兴岗位缺口、学生就业预期的联动作用。学校构建的“一核多星”专业群体系——以汽车工程技术为核心,辐射人工智能、北斗等新兴专业群,精准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转型。
不仅面向高端制造,民生服务领域同样需要专业升级。“产业缺什么人、企业要什么人、政策定什么方向,这三者环环相扣,是专业立足市场的生命线。”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临空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马媛媛以学校特色专业“休闲服务与管理”为例,点明了更贴近市场的“三重逻辑”,“比如北京临空经济区、高端酒店每年需要数百名既会调酒又会设计酒水单的复合型人才,市场缺口明显;像星巴克、瑞幸、首旅集团这些校企合作企业明确提出,员工不能只会做咖啡,还要能策划活动、创新产品,倒逼学校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国家出台咖啡师、调酒师职业标准,从原料选择到服务流程都划了红线,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南针’。”
高水平“双师型”师资短缺是首要难题
职业教育需“俯身研究灶台学问,抬头对接产业未来”。对于新职业人才培养,马媛媛表示关键要“新”在三点:标准新,紧跟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让学生的证书“含金量”足;模式新,打破课堂灌输,用“企业项目+技能竞赛+创业孵化”激发学生主动性;视野新,不仅教学生“怎么做”,更带领学生探索“为什么这么做”,让学生从“执行者”成长为“创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专业落地常面临资源匹配的严峻挑战,高水平师资与先进实训设备是两大核心瓶颈。张连绪坦言:“新兴领域的专业教师往往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经验欠缺;而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实战经验丰富,却未必能适应课堂教学规律。”
左浩对此深有同感。他将“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列为首要难题,指出其存在“引进难”(需行业顶尖企业经验)、“培养周期长”(需持续企业实践)、“稳定难”(面临企业高薪竞争)三大难题。左浩表示,除了师资问题,对于市场认知度、成熟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的快速构建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挑战,“招生初期,考生及家长对新专业的认知度、就业前景可能存在疑虑,需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专业宣传与前景解读。而新专业本身也缺乏现成的职业本科层次课程体系、教材及教学标准,需短时间内整合行业规范、企业案例,开发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工作量大且挑战性强。”
“休闲服务与管理涉及咖啡、烘焙、调酒、宴会设计等多领域,既需要懂技术的手艺人,也需要懂教学的引路人。”马媛媛任教的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创立初期,便遭遇了教师对咖啡拉花、烘焙工艺等实操细节不够精通,以及专业设备购置资金短缺的困境。“新专业‘开头难’,难就难在这里。”她回忆道。经过五年建设,专业发展迎来显著突破,2020年首届仅招录22名学生,到2025年已形成报名人数激增、需优中选优组建32人精品班的热门态势。伴随师资力量持续增强、实训设备不断完善,就业率连年保持高位,该专业已成功构建起“教学—高质量就业—创业孵化”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如何让新职业“活得久”“长得好”?
确保新专业不仅“生得准”,更能“活得久”“长得好”,构建科学的可持续性评估体系是关键。张连绪介绍,广州科技职大建立了以“四大支柱”为核心的评估模型:师资结构的稳定性与“双师”能力、课程内容动态调整的敏捷性、实训设备与产业技术的同步性、生源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每年依据详实的评估数据,对专业进行优化升级或必要调整,确保教育资源高效精准配置。”张连绪表示。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校企合作中心(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深耕汽车“新四化”领域。学校构建了一套更为精细化的六维评估指标体系,覆盖师资队伍可持续性(如双师比例、企业实践深度与成效)、教学资源与实训条件(设备先进性、完好率及更新机制)、生源吸引力与培养质量(报到率、巩固率、技能竞赛获奖)、就业质量与社会声誉(专业对口率、雇主满意度、毕业生职业发展)、产业契合度与动态调整能力(课程更新频率、校企合作反哺教学效果)、成本效益与资源保障。左浩表示:“可持续性评估是全周期、多维度、动态化的过程,核心在于是否具备持续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以及专业自身适应产业发展、获取必要资源的能力。”实践是检验评估体系有效性的最佳标准。目前,这一体系的成效已有显现,近年来该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
实操是“根”,知识是“魂”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拥有在校生3000多万人,每年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约1000万人,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对“职教更重实操还是知识”的经典之问,三位受访者给出了同样的答案。
“实操是‘根’,知识是‘魂’。”马媛媛对记者说,“咖啡拉花技术再好,不懂咖啡豆产地与烘焙对风味的影响,终是‘熟练工’;调酒师若不解酒文化,服务难有深度。”实操和知识,二者如同根与魂,缺一不可。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张连绪以大树为喻,对记者表示,职业本科根据企业高阶岗位整体设计培养方案,知识体系与实操能力如同树根与枝干,同步生长,不可偏废,孰轻孰重需依据岗位需求动态调整。
新职业的诞生,是产业变革最灵敏的风向标。新职业和新工种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让劳动者有了更广阔、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科技布局,到西部汽车重镇的产业链升级,再到首都休闲经济的品质化转型,职业院校不断破局创新,在专业建设的深水区破浪前行,为莘莘学子架设通往美好未来的坚实桥梁,也承载起培养大国工匠以及支撑产业升级的时代重任。当职教专业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将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发布于:北京市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