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的一次工厂视察,给汪道涵带来了诸多惊喜。
虽然厂房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工厂内的生产却有条不紊,工人们有干劲,生产效率稳定向前。在这里,能够看到新中国正在恢复的勃勃生机。
看到这里,汪道涵不由将注意力转向陪同参观的车间主任——江泽民同志身上。
看着眼前这个有朝气活力、充满干劲的青年,汪道涵认可地点了点头。后来汪道涵这般评价道:“他充满了活力,而且还是党员,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我觉得他前途无量。”
这是一句很有分量的评价,相差11岁的两人后来也成了情谊深厚的“忘年之交”......
【为真理赴革命——汪道涵的青年时代】
汪道涵,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明光镇,原名汪导淮,是家中长子。其父汪雨相本是清末秀才,就任过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对爱子汪道涵寄予厚望。
在纷纷扰扰的民国时代,他本可以依靠父亲在当地的影响力,拥有一个相对不错的人生。但历史的车轮改变了青年汪道涵的命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义愤填膺的汪道涵与十几名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同年10月,他又奔赴南京参加请愿示威活动,请愿国民政府出兵东北抗日。
1932年,高中毕业的汪道涵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革命火苗正在他心中熊熊燃起。
1933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化身成为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
后来,汪道涵离开上海,回到了老家明光镇。但此时,他的思绪已经不在这里,日寇在东北愈发猖狂,国民政府消极抵抗,他想前往自己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汪道涵说服全家及志同道合的友人共28人共同奔赴延安。在当时,安徽汪氏父子“毁家纾难、奔赴延安抗日救国”的事迹成为了一段佳话。
到达延安后,汪道涵被分配到陕北公学进行深造。
这里,宝塔山熠熠生辉,延河水奔腾不息。在宝塔山脚下的延河滩上,汪道涵如饥似渴地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和统一战线理论,思想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学习结束后,汪道涵加入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战地服务团担任副团长。后前往皖东,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也是在这期间,汪道涵结识了江泽民同志的养父——江上青。
江上青是1938年来到的皖东北,任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
在这里,他大力宣传抗日主张,报道抗日前线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动人事迹、以及揭露日军的残暴罪行,倾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
在他的带领下,抗日宣传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深入人心。
此外,他还攻坚克难地创办了《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培训了一批抗日骨干和军政人才,点燃了皖东北抗日烽火,为发动皖东北敌后抗战培育革命火种。
而江上青那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意志,汪道涵都亲眼目睹并深深地被感染了。
但不幸的是,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地方反动分子的武装猛烈袭击,随着一阵杂乱的枪声,时年28岁的抗日英雄江上青英勇牺牲。
噩耗传来,皖东北大地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自发举行的追悼会上,战士们不禁扼腕长叹含泪送行,缅怀之情念念不忘。
汪道涵也同样难过不已。虽然他与江上青同志共事时间并不长,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江上青那有胆有识、能力超群、胸怀韬略的光辉形象与风度,深深鼓舞和影响了他。
他决定继承遗志,勇毅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3月,江上青烈士的遗体迁葬于江苏泗洪县烈士陵园,并树碑纪念。水泥碑墓高三米,由上将张爱萍题写碑名——“江上青同志之墓”。
【“忘年之交”】
1940年初,嘉善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汪道涵任首任县长、县委书记。
在任期间,他带领群众投入生产自救运动,保障春荒期间群众的基本生活。此外,他还建立了县辖武装总队——嘉善县总队,他亲自兼任总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汪道涵担任过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长、胶东行署代主任。
很快,时间来到了1949年。当时,江泽民到上海益民食品一厂任副总工程师;也同样这一年,他与汪道涵相遇相识了。
这年9月的一天,江泽民同志负责给前来厂内视察的华东工业部部长做报告。报告时,他神采奕奕意气风发,既全面分析了当下工厂的发展形势,又提供了有关商业销售的新思路。
接着,他还讲述起了他们创造光明品牌的过程。
在空闲之余,他会带领着全厂的职工走街串巷,卖“光明牌”的冰棒。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电台、报纸等形式打出“中国人食用中国货的口号”,通过比赛的方式打败美国“美女牌”。
言语间,流露出的是昂扬的工作热情、信心与干劲。
报告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又陪同着参观了工厂内的生产线。参观途中,江泽民同志会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一旁的华东工业部部长仔细听着,时不时地会心一笑,认可点头。
是了,当时的华东工业部部长正是汪道涵。
说来,两人也颇有缘分:
祖籍同在安徽、都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都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汪道涵故去的上级是江泽民同志的养父、汪道涵夫人戴锡曾是江上青领导的革命青年训练班中的一员......
此后,重情重义的汪道涵常常前去探望江上青烈士的遗孀。同样,那段时间里,江泽民同志也可以说是汪道涵家中的常客。这一来一往之间,两人愈发熟识了。汪道涵深深地意识到,江泽民同志不仅仅身上有干劲,心中也是极具才华与格局,对他的赏识也愈发深厚了。
【慧眼如炬,为国育才】
江泽民同志当益民食品厂车间主任的那一年,干的是风生水起,当时益民食品厂的产量、销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于是不久后,江泽民同志被提拔为益民食品厂的厂长。
而这一年,江泽民同志不过才24岁,绝对称得上年轻有为。
又过了一年,江泽民同志调任上海肥皂厂担任第一副厂长。在此期间,江泽民同志与英商代理人进行谈判,在他的带领下,上海肥皂厂成功地完成了国有化的任务。
可以说,汪道涵交予的每一份任务,他都能够做得让人满意。
1953年初,汪道涵由华东工业部部长升任至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之后,江泽民同志被调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做科长。
这意味着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晋升机会。江泽民同志也深知此次机会有多么地来之不易,他必须尽全力做到最好,才能够不负汪道涵前辈的提携之恩。
1954年,江泽民同志调任到长春,参与建设中国第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厂——“一汽”的工作。彼时正值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步阶段,一年后,电机专业出身的江泽民同志获得了留苏深造的机会,进一步深造与成长。
1981年4月,汪道涵当选为上海市市长,努力探索上海治理现代化,并知人善用地提拔了江泽民、朱镕基等优秀人才。在任期届满之际,汪道涵举荐江泽民同志为下任上海市市长的候选人,称其有干练的办事能力。在力荐之下,江泽民同志顺利当选为上海市市长。
这也宣告着江泽民同志的时代即将来临。
而江泽民同志也没有辜负汪道涵对他寄予的厚望,在任期内尽职尽责。
【结语】
因为故人而相知,因为才能而相识。汪道涵与江泽民同志之间不仅仅是“知己”,更像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好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识之。所以在江泽民同志政治生涯中的几个关键时期,汪道涵老前辈才能够大力相助,鼎力支持。
谨以此文,纪念汪道涵同志与江泽民同志。
你们的成就,不敢忘;你们的精神,永难忘!
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