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不可能怕的。在中山医院,你是没有退路的,每天有全国各地转诊来的病人,可能在当地无法处理,你怕有什么用?你就要是终结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蕾蕾对我说。
程蕾蕾讲话语速很快,她说,当医生,要两个“不停”,一是手不停,不停地记病人的病史,二是嘴不停,不停地跟病人说话。
演员喻恩泰看过程蕾蕾的门诊,他感慨,“太忙了。看得出那个节奏,就是要去厕所,也得小跑着,或是两次并成一次。”
程蕾蕾的病人常说她讲话温柔,她笑道:“没办法,要讲一天的话,不温柔一点,下午就哑了。”
演员喻恩泰(左)看程蕾蕾(中)的门诊,感概医生太忙了。
这么忙的医生居然又写了一部小说,这本名为《心·眼》的小说里,主人公就叫“程蕾蕾”,在中山医院工作。书里的“程蕾蕾”说:“我开导(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效果一向很显著!”
我问程医生,小说里的人物,为什么要用真名、真背景?
她说,你问到点子上了。这本小说的定位是带有科普色彩的,希望读者在看小说的同时记住一些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知识点,而科普,必须要有公信力,要建立在真实的地基上。小说里的故事80%以上都源于真实的病例,为保护病人和医院同事隐私,做了艺术化处理,而“程蕾蕾”本人的出现,就是真实地基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程蕾蕾也的确是一个很会与病人交流的医生。她说,医生也是服务者,病人来看病不仅要获得躯体上的纾解,也想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医生和病人的谈话是有讲究的。“给病人和病人家属情绪价值很重要,你一定要取得病人的信任,这样后续的工作会开展得比较顺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它是个慢病。”
程蕾蕾说,从医生的角度,她完全能理解病人对心脏问题的紧张和担忧。“病人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未知。每个人都有最后一天,但大家没有觉得很害怕,早上醒来不会大哭一场说我的今生今世又少了一天。心脏病人的恐惧在于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人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就算是心脏病,多多少少也会有,很可能会有几次早搏问题,那也属于心脏病范畴,而科普的力量就在于能够让大家走出对未知的恐惧,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余额,可以打多少分。”
病人怕什么?比死更可怕的是未知。
程蕾蕾说,AI无法取代医生的地方在于,AI不会“撒谎”。而医生面对不同的病人,会采取不同的话术,为的是更好的诊疗效果。
很多病人会问:“医生,我这个病严重吗?”打分制,是程蕾蕾在多年看诊过程中发明出的与病人沟通的方法。“老王做了检查,冠脉狭窄30%,他问我是不是严重?我说你要看跟谁比,你跟正常人比肯定有问题,毕竟狭窄了30%,但是你要是跟急性心梗病人相比的话,你其实不严重。这时,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属还会继续追问,我到底算不算严重,那我会给他打分,如果正常人100分,你狭窄30%,100分肯定没有了,90分、80分也没有了,但75分、70分还是有的。他一下子听懂了,也安心了。有的病人可能比较固执,不太愿意遵医嘱,如果他目前有60分,是及格的,我会讲成55分,这就是对他的一个警告,希望他更重视自己的身体。”
程蕾蕾的打分法很受病人欢迎。
在《心·眼》自序中,程蕾蕾写道:面对AI来势汹汹,“医疗行业需要优化但绝对不会整体消亡。心脏病疑难、复杂、凶险,而且这样疑难、复杂、凶险的病变发生在人体,可能与全身其他脏器发生各种各样的关联,所以,需要医生反复查看、思索、对比、联想、甄别,需要医务人员带着感情去抚平病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而这一点,机器不行,AI不行,不带着感情的温度,不行。”
与此同时,医生的喜怒哀乐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诊疗结果。所以,她在自己的小说中掺入医护自己的故事,展示医生的职业和生活、疲惫与梦想,希望成为病患和家属理解医生的一扇窗户。
《心·眼》 程蕾蕾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